酱香型白酒(简称 “酱酒”)的品鉴有一套系统方法,核心是通过 “观、闻、品、回、空杯” 五个维度,感受其独特的风味层次和品质特征。以下是具体技巧,结合酱酒 “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的典型特点展开:
一、观色:看酒体色泽与透明度
酱酒的 “色” 是品质的直观体现,需在自然光或白色灯光下,将酒杯倾斜 45° 观察:
色泽:优质酱酒多呈 “微黄透明”(因长期储存中酯类物质氧化所致,新酒微黄较淡,陈年酒微黄更明显),但需注意:微黄是自然形成的柔和光泽,而非刻意添加色素的 “艳黄” 或 “暗黄”。
透明度:必须 “清澈无悬浮物、无沉淀”,若浑浊、有杂质(非低温结晶的正常现象),可能是工艺粗糙或勾调不当。
二、闻香:辨香气层次与纯净度
酱酒的香气是最复杂的(包含酱香、窖底香、醇甜香三大主体香,及数百种微量香气成分),闻香需分步骤:
轻嗅(初闻):酒杯离鼻尖 3-5cm,轻吸气,感受 “酱香是否突出”—— 优质酱酒的酱香应是 “浓郁而不刺鼻”,如粮食发酵的焦糊香、花果香、陈香的复合感,而非单一的 “酒精冲味”。
深嗅(细闻):稍低头,酒杯贴近鼻尖,深吸轻呼(避免猛吸导致嗅觉疲劳),辨别香气层次:
好的酱酒香气 “优雅细腻”,能区分出酱香(主体)、陈香(老熟味)、蜜甜香(醇甜感)等,层次清晰;
若有刺鼻的酒精味、生粮味、霉味、杂味,多为劣质酒或工艺不合格产品。
三、品味:尝口感醇厚度与协调性
小口饮酒(约 1-2ml),让酒液铺满舌面,充分接触味蕾(舌尖甜、舌中鲜、舌两侧酸、舌根苦),感受:
入口:优质酱酒入口 “绵柔不刺激”,无尖锐的刺痛感,能快速适应酒体;
中段:舌面能感受到 “醇厚感”(如绸缎般的饱满度),酱香、甜香、焦香在口中融合,无 “水味”“寡淡感”,且 “协调不突兀”(无某一味过强,如过苦、过涩);
后味:咽下后,舌根和喉咙处有 “回甜感”,无明显苦涩或邪杂味(劣质酒常带苦涩、辣喉,且持续时间短)。
四、回味:感受余味长度与香气留存
咽下酒后,闭口用鼻呼气,再张口吸气,感受 “余味”:
优质酱酒 “回味悠长”:咽下后 3-5 秒内,口中仍有酱香、甜香的残留,喉咙处有温热舒适感,无 “空洞感”;
劣质酒余味短,甚至咽下后立即消失,或留下杂味、干燥感。
五、空杯留香:验证基酒品质与储存时间
品鉴后,将酒杯静置 12-24 小时(或隔夜),观察空杯香气:
优质酱酒 “空杯留香持久”:隔夜后仍有明显的酱香、陈香,无刺鼻杂味,甚至有淡淡的蜜甜香;
劣质酒或新工艺酱酒(如串沙酒)空杯后,可能很快只剩酒精味,或有霉味、腥味,留香时间短(通常不超过 6 小时)。
品鉴注意事项
品鉴前避免吃辛辣、重味食物(如大蒜、火锅),保持味觉 / 嗅觉灵敏;
酒杯选择:用郁金香型白酒杯(收口设计,聚香性好),容量以 20-30ml 为宜;
新手可对比品鉴:用优质标杆酱酒(如飞天茅台)与待鉴酒对比,更容易感知差异;
少量多次:酱酒酒精度高(多为 53°),过量易影响判断力,每次品鉴不超过 3 杯。
通过以上步骤,可从 “色、香、味、余、空杯” 全面判断酱酒品质 —— 优质酱酒在每个环节都能体现 “复杂、协调、持久” 的特点,而劣质酒则在某一环节露出破绽(如香气杂、口感寡、余味短、空杯留香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