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87 工艺作为酱香型白酒(尤其是大曲酱香酒)的核心酿造技术,其每个环节都对酒体的风味、口感、纯净度及稳定性产生决定性影响,最终塑造了酱香酒 “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的典型特质。具体影响如下:
1. 一年生产周期:奠定 “慢工出细活” 的品质基础
酱香酒的生产周期长达一年,涵盖了四季气候变化(从重阳下沙到次年秋粮入库)。这种 “顺应时令” 的慢节奏,让微生物活动与自然环境(温度、湿度、菌群)深度适配:
低温发酵阶段(冬季)抑制杂菌繁殖,减少异味物质(如杂醇油)生成;
高温堆积、高温发酵阶段(夏季)则促进耐高温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放线菌)的代谢,生成更多酱香主体物质(如呋喃类、吡嗪类化合物)。
漫长周期避免了快速生产导致的风味物质积累不足,确保酒体基础扎实、纯净度高。
2. 两次投料:保证原料高效转化与基酒纯净度
两次投料均选用本地红缨子高粱(支链淀粉含量≥88%、皮厚耐蒸煮),且仅投高粱(不添加其他辅料):
第一次 “下沙”(投 50% 高粱)经润粮、蒸煮后,与大曲混合发酵,为微生物提供初始营养;
第二次 “糙沙”(投剩余 50% 高粱)与第一次发酵后的物料混合,利用未完全分解的淀粉继续发酵。
两次投料避免了单次投料导致的发酵不彻底(高粱未充分分解易产生生杂味),同时红缨子高粱的 “耐蒸煮性” 保证了后续多次蒸煮、发酵的可行性,减少了原料浪费和杂质生成,为基酒的 “净” 打下基础。
3. 九次蒸煮:激发风味物质释放,去芜存菁
九次蒸煮并非简单重复,而是通过梯度温度和时长控制,逐步 “逼出” 高粱中的有效成分:
前两次蒸煮(下沙、糙沙)以 “糊化淀粉” 为核心,让高粱颗粒软化,便于微生物分解;
后续 7 次蒸煮(对应七次取酒)则随发酵轮次推进,逐步提取更深层的风味物质(如酯类、酸类、醇类),同时通过高温(蒸煮温度达 100℃以上)挥发掉部分低沸点不良成分(如甲醇、乙醛),降低酒体的辛辣感和刺激性。
多次蒸煮让淀粉转化更彻底,风味物质提取更充分,酒体更 “醇”。
4. 八次发酵:积累复杂风味,塑造香气层次
八次发酵(窖内发酵 + 高温堆积发酵结合)是酱香酒风味物质 “裂变式积累” 的关键:
窖内发酵:紫红泥封窖隔绝空气,形成厌氧环境,促进酵母菌、乳酸菌等微生物代谢,生成乳酸乙酯、乙酸乙酯等酯类(酱香酒 “醇甜感” 的来源);
高温堆积发酵(堆温达 50-60℃):开放式环境让空气中的微生物(如产酱香的嗜热芽孢杆菌)参与代谢,生成糠醛、4 – 乙基愈创木酚等呋喃类物质(酱香主体香气成分)。
八次发酵中,每轮次微生物群落因环境变化(温度、pH 值)不断迭代,代谢产物从 “偏酸涩”(前 2 轮)到 “醇厚饱满”(中间 3-5 轮)再到 “焦苦味突出”(后 2 轮),逐步积累出数百种风味物质,使酒体香气 “复” 杂且有层次。
5. 七次取酒:构建 “分层储存、勾调平衡” 的品质框架
七次取酒得到的基酒风格差异显著,为后续勾调提供了丰富的 “调味素材”:
1-2 轮次酒:度数高(约 57-60 度),酸涩感强,含高沸点酯类少,但香气冲劲足,用于提升成品酒的 “前香”;
3-5 轮次酒:度数适中(约 53-55 度),酱香突出、口感醇厚、甜润感强,是构成成品酒 “主体风味” 的核心基酒;
6-7 轮次酒:度数略低(约 52-53 度),焦苦味明显,酱味厚重,含较多酚类物质,用于增强成品酒的 “后味” 和 “空杯留香”。
不同轮次基酒单独储存 3 年以上(挥发有害物质、促进分子缔合),勾调时通过比例搭配,平衡酸涩、焦苦与醇厚感,最终形成 “浓而不烈、柔而不淡” 的协调口感,避免单一基酒的风味单调,让酒体 “匀” 衡且回味悠长。
总结:12987 工艺的 “品质闭环”
从原料到成品,12987 工艺通过 “长周期、多轮次、精提取” 的逻辑,实现了三个核心目标:
纯净度:多次蒸煮、发酵去除杂质,长期储存挥发有害物质;
复杂度:多轮次微生物代谢积累数百种风味物质,形成独特香气层次;
稳定性:不同轮次基酒勾调平衡口感,避免批次差异,保证品质一致性。
这也是为何采用 12987 工艺的酱香酒,被视为 “越陈越香”“品质标杆” 的核心原因 —— 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对风味与口感的极致打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