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的 “12987” 工艺是传统大曲酱香酒酿造的核心工艺,因流程复杂、周期长、技艺精湛而被誉为酱香酒品质的 “密码”。这组数字分别对应酿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具体含义如下:
1. “1”—— 一年一个生产周期
酱香酒的酿造从原料投入到成品出厂,需经历完整的一年时间。整个周期涵盖了投料、蒸煮、发酵、取酒、储存、勾调等全流程,是所有白酒中生产周期最长的工艺之一。
2. “2”—— 两次投料
一年周期内仅进行两次投料,且投料均选用当地优质红缨子高粱(粒小、皮厚、耐蒸煮,富含支链淀粉),辅以小麦制成的高温大曲(作为发酵剂)。
第一次投料:每年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称为 “下沙”(“沙” 指高粱),投粮量占总投料量的 50%,经润粮、蒸煮后摊晾,加入大曲发酵。
第二次投料:一个月后(农历十月),称为 “糙沙”,投剩余 50% 的高粱,同样经过蒸煮、摊晾、加曲后,与第一次发酵后的物料混合,入窖发酵。
3. “9”—— 九次蒸煮
两次投料后,原料需经历九次蒸煮:
下沙、糙沙各蒸煮 1 次;
后续每轮次取酒前需蒸煮 1 次,共 7 次取酒,对应 7 次蒸煮;
总计 9 次蒸煮。蒸煮的目的是让高粱充分糊化,便于微生物分解转化,同时激发原料中的风味物质。
4. “8”—— 八次发酵
每次蒸煮后,物料需入窖池(用紫红泥封窖,隔绝空气)进行发酵,共 8 次:
下沙后发酵 1 次;
糙沙后发酵 1 次;
七次取酒前,每次蒸煮后各发酵 1 次,共 7 次;
总计 8 次发酵。发酵过程中,窖池内的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等)将高粱中的淀粉转化为酒精和风味物质(酯类、酸类等),是酱香酒香气形成的关键环节,每次发酵周期约 1 个月。
5. “7”—— 七次取酒
从第三次蒸煮开始,进入取酒阶段,共进行 7 次取酒(分别对应 3-9 次蒸煮后),每次取酒时间间隔约 1 个月:
1-2 轮次酒:酸涩感较重,度数高,用于调味;
3-5 轮次酒: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是酱香酒的主体;
6-7 轮次酒:苦涩味明显,酱味突出,增加酒的后味。
七次取酒的基酒风味各异,需分别储存 3 年以上,再经勾调形成成品酒,最终呈现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回味悠长的特点。
总结
“12987” 工艺是酱香酒区别于其他香型白酒的核心标志,其复杂流程和漫长周期,使得原料中的风味物质得以充分转化和积累,最终造就了酱香型白酒独特的香气层次和醇厚口感。市面上优质酱香酒(如茅台、郎酒等)均采用此工艺,也因此被视为高品质酱香酒的 “身份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