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的核心风味(以 “酱香突出、优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 为典型特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形成与独特的酿造工艺、特定的微生物环境、优质原料选择及长期陈化四大核心要素深度绑定,各环节相互作用,最终生成数千种风味物质(目前已检测出超 1600 种),共同构建起其标志性风味体系。
一、核心基础:优质原料奠定风味骨架
酱香型白酒的原料选择极为苛刻,“粮为酒之肉”,原料的品质直接决定风味的起点,核心依赖两大原料:
红缨子糯高粱(本地小红粱)
这是酱香型白酒(尤其是茅台镇核心产区)的 “灵魂原料”,与普通高粱相比,其特点完全适配酱香酿造需求:
颗粒小、皮厚、耐蒸煮:红缨子高粱的支链淀粉含量高达 90% 以上(普通高粱约 70%),且含有丰富的单宁(1.6%-2.0%)。支链淀粉在发酵中易被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糖类,转化为更多风味前体物质;单宁则在蒸煮、发酵中生成丁香酸、香草酸等酚类化合物,这些物质既是 “酱香”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赋予酒体 “醇厚感” 和 “回味悠长” 的特性。
无碎粒、耐翻拌:酱香工艺需多次蒸煮、发酵,小红粱的物理结构能承受 8 次发酵、9 次蒸煮而不糊烂,保证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与原料的充分接触。
优质小麦制曲
酱香型白酒采用 “高温大曲”(制曲温度达 60-65℃,远高于清香型的中温曲、浓香型的中高温曲),小麦作为制曲原料,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 B 族维生素,是微生物的 “天然培养基”:
高温制曲能筛选出耐高温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嗜热真菌等),这些微生物在发酵中会产生大量蛋白酶、糖化酶,将原料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如谷氨酸、苯丙氨酸),进而转化为酯类、醛类等风味物质(如苯乙醇,赋予酒体 “优雅细腻” 的香气);
高温还会让小麦中的美拉德反应(氨基酸与还原糖的反应)更充分,生成吡嗪类、呋喃类等含氮杂环化合物,这些物质是 “酱香” 中 “焦香、糊香” 风味的核心来源,也是 “空杯留香” 的关键成分之一。
二、关键核心:独特工艺驱动风味转化
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工艺被称为 “12987 工艺”(1 年生产周期、2 次投料、9 次蒸煮、8 次发酵、7 次取酒),这一复杂且耗时的工艺,本质是通过 “多次循环” 让微生物充分代谢,逐步积累风味物质,是核心风味形成的 “发动机”。
1. 两次投料:平衡淀粉浓度,延长风味积累
第 1 次投料(下沙):每年重阳时节,将 50% 的红缨子高粱蒸熟后,与去年留存的 “母糟”(已发酵过的酒糟)混合,加入高温大曲,入窖发酵 1 个月;
第 2 次投料(糙沙):1 个月后,加入剩余 50% 的高粱(需先浸泡、蒸熟),再次与母糟、大曲混合,入窖发酵 1 个月。
作用:两次投料避免了一次性投料导致的淀粉浓度过高(易造成发酵过猛、风味物质流失),通过 “低浓度起始、逐步积累”,让微生物缓慢代谢,生成更丰富的小分子风味物质(如酯类、酸类)。
2. 八次发酵:微生物 “接力” 生成风味
每次蒸煮后,酒糟需重新加入新的高温大曲,入窖(窖池为紫红泥,富含矿物质和微生物)发酵,共 8 次,每次发酵周期约 1 个月:
窖池环境是关键:紫红泥透气性差、保水性强,能形成 “厌氧 + 微氧” 的环境,适合不同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的生长。前期发酵以酵母菌为主,生成酒精和基础酯类;后期以乳酸菌为主,生成乳酸等有机酸,与酒精反应生成乳酸乙酯(酱香中 “醇甜” 风味的来源);
微生物多样性:8 次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不断更替,每次发酵都会产生新的风味物质(如第 3-5 次发酵生成较多酱香主体物质,第 6-8 次发酵生成更多陈香物质),最终形成 “层次丰富” 的风味体系。
3. 九次蒸煮 + 七次取酒:“分段摘酒” 锁定核心风味
九次蒸煮:包括 2 次投料时的蒸煮(下沙、糙沙各 1 次),以及 7 次取酒前的蒸煮(每次取酒前需将酒糟蒸熟,释放酒精和风味物质),高温蒸煮能进一步激发原料中的单宁、蛋白质等成分的转化,生成更多酚类、杂环化合物;
七次取酒:从第 3 次蒸煮后开始取酒,共 7 次,每次取酒的风味差异极大,需 “分段摘酒”:
取酒次数 风味特点 用途
1-2 次 酒精度高、酸涩味重 需长期陈化后勾调
3-5 次 酱香突出、酒体醇厚 核心基酒(决定酱香主体)
6-7 次 酒精度低、醇甜感强 增加酒体绵柔度
作用:通过分段摘酒,将不同风味的基酒分开储存,避免了风味混杂,为后续勾调提供 “精准原料”,这是酱香 “优雅细腻” 的关键步骤。
三、微生物核心:“看不见的工程师” 主导风味合成
酱香型白酒的风味本质是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集合”,其微生物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共同构成 “酱香微生物菌群”:
大曲微生物:高温大曲中含有数百种微生物(如芽孢杆菌、米曲霉、根霉),其中芽孢杆菌能产生酱香菌素(目前被认为是酱香主体物质之一),米曲霉能分泌糖化酶,将淀粉转化为糖,为其他微生物提供 “食物”;
窖泥微生物:窖池紫红泥中的乳酸菌、梭状芽孢杆菌等,能生成有机酸(如乙酸、丁酸),与酒精反应生成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前者增加 “清爽感”,后者增加 “窖香”,与酱香融合形成 “复合香气”);
环境微生物:核心产区(如茅台镇)的空气、土壤、水源中富含独特微生物(如茅台镇的 “红缨子高粱种植带” 微生物群落),这些微生物在酿酒过程中随原料、工具进入窖池,进一步丰富菌群多样性,形成 “产区专属风味”(这也是异地生产难以复制酱香的核心原因之一)。
四、最后关键:长期陈化与勾调 “升华” 风味
新蒸馏出的酱香型白酒(基酒)风味粗糙、辛辣味重,需经过至少 3 年的陈化(核心产品陈化时间可达 5-15 年),再通过 “勾调” 形成最终产品,这一步是风味 “从有到优” 的升华:
长期陈化(老熟):
基酒储存在陶坛中(陶坛透气性好,能让微量空气进入),过程中发生三大反应:
氧化反应:酒精、醛类等物质缓慢氧化,生成有机酸,降低辛辣味,增加 “醇厚感”;
缔合反应:酒精分子与水分子、风味物质分子形成 “大分子缔合体”,让酒体更稳定,口感更绵柔;
挥发反应:低沸点的杂味物质(如甲醇、乙醛)随时间挥发,留下高沸点的酱香、陈香物质(如吡嗪类、酚类),形成 “空杯留香持久” 的特性(空杯后,高沸点物质仍附着在杯壁,缓慢释放香气)。
勾调(“酒勾酒”):
酱香型白酒的勾调是 “艺术 + 技术” 的结合,需将不同年份(3 年、5 年、10 年甚至更久)、不同轮次(1-7 次取酒)、不同风味特点的基酒,按特定比例混合(不添加任何香精、香料,是纯粮酒的 “自然勾调”):
目的:平衡风味(如用醇甜的 7 次酒中和 1 次酒的酸涩)、统一品质(保证每一批次的风味一致)、提升层次(让酱香、焦香、醇甜香融合协调),最终形成 “酱香突出、回味悠长” 的标志性口感。
总结:酱香型白酒核心风味的 “形成逻辑”
简言之,其风味是 “原料奠基→工艺驱动→微生物转化→陈化升华” 的完整链条:
红缨子高粱的单宁、支链淀粉提供 “风味前体”,高温大曲和窖池提供 “微生物菌群”,12987 工艺通过多次蒸煮、发酵、取酒实现 “风味积累”,长期陈化和勾调则完成 “风味提纯与协调”。这一过程耗时(至少 5 年,从投料至成品)、耗力,也正是其风味独特、难以复制的根本原因。

声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互联网,因无法查询到出处,无法为作者署名,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本站内容,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