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酱酒的根在茅台镇,中国酱酒的魂在茅台酒。中国酱酒的历次重大发现和重大事件都和茅台有着直接的联系。酱酒香型的确立和三种典型体的发现就是由茅台酒厂的终生名誉厂长、一代酱酒勾调大师李兴发完成的。
在中国酱酒行业,李兴发这三个字本身就是一座里程碑。这个人物的标本意义显而易见即成功的划分了酱香型白酒,特别是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酱香、醇甜和窖底香,并将茅台命名为酱香。
作为在国营茅台酒厂成长起来的第一代酿酒师,李兴发的成就显然是和那个时代茅台酒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为国酒茅台,茅台酒本身工艺复杂,生产全凭酿酒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觉,而每个酿酒师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感觉又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生产出来的茅台酒存在各种不同的风格,质量也会出现忽高忽低的状况。寻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这一时期茅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时代命题。
解题的人就是李兴发。
据李兴发的徒弟–如今国台酒业副总经理、中国酱酒著名勾调大师徐强先生回忆:有几年,李兴发几乎成天泡在酒库里,一只大手上,吊着十数个小酒杯,装了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茅台酒,勾兑、品尝,再勾兑,再品尝……如此反复,然后把结果记录在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管是谁,只要遇到了李兴发,准会被叫住,尝上三四杯调好的酒,如果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就休想走掉。
他通常一天要尝取五六十坛酒,最多一天要品尝上百坛。很多次,他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后来的茅台酒厂党委书记兼厂长邹开良回忆说,有一次,李兴发甚至在品酒过程中吐血。1964年,在保持这种几乎走火入魔的状态四年后,一个寒夜,李兴发从家里带来了三种酒,兴匆匆地赶到驻厂工作组宿舍。当他把三种酒让三位专家品尝,三位专家异口同声地认为三种酒的味道不一样。于是,他分别为它们取名:酱香味道好,口感幽雅细腻的称为“酱香”:用窖底酒醅酿烤,有突出窖泥香味的称为“窖底”;香味不及酱香型但味道醇甜协调的称为“醇甜”。
后来,这三种香型被证实为构成茅台酒香型的三种典型体。香型的确定,为茅台酒实现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中国酱酒的香味和工艺的标准化、规模扩大和品质提升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经验丰富的李兴发由于缺乏文化知识,却苦于无法科学系统的表达他的科研成果。那时的茅台,员工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没什么文化,无人能理解李兴发的苦恼。再到后来直到茅台酒厂的第一个大学生季克良的到来,大学生团队的到来,让李兴发的问题迎刃而解1965年,在四川泸州召开的全国第一届名酒技术协作会上,时任茅台酒厂技术员的季克良宜读了用科学理论总结整理的李兴发科研小组研究成果–《我们是如何勾酒的》,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各厂家代表的高度重视。1965年下半年,轻工部在山西召开的茅台酒试点论证会上正式肯定了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确立和酱香型的命名。
有资料显示,茅台酒三种典型体的分型,是中国白酒界的一场革命性的巨大变革,并成为中国自酒香型划分的雏形。后经周恒刚等酒界泰斗的悉心研究,1979年全国自酒评比会上明确了中国自酒划分为五种香型–酱香、浓香、清香、米香、其它香。之后,这次中国自酒掀起的技术革新热潮继续深入发展,香型更加丰富。
声明:本站文章,部分来自互联网,因无法查询到出处,无法为作者署名,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本站内容,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