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包装行业涉及设计、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术语体系丰富,以下按核心环节分类整理常用术语,方便理解行业沟通:
一、印前设计与文件处理术语
出血:设计稿中超出成品尺寸的部分(通常 3-5mm),避免裁切时因误差导致成品边缘露白。
矢量图:由数学路径构成的图像(如 AI、CDR 文件),放大后不失真,适合 LOGO、文字等。
位图(像素图):由像素点构成的图像(如 PSD、JPG),放大易模糊,适合照片类图案。
分色:将彩色原稿通过软件分解为 CMYK(青、品红、黄、黑)四色,对应印刷的四色版。
网目线数(网线数):单位长度内的网点数量(如 175 线 / 英寸),线数越高,印刷越精细(适合铜版纸)。
CTP(计算机直接制版):跳过传统晒版,直接将数字文件输出到印版,提高效率和精度。
校样:印刷前制作的样品,用于确认颜色、尺寸、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版房:处理印版制作的车间,包括晒版、CTP 输出、版材检查等工序。
二、印刷过程术语
四色印刷:用 CMYK(青、品红、黄、黑)四色油墨叠加,模拟出千万种颜色(适用于彩色图像)。
专色印刷:用特定颜色油墨(如金色、 Pantone 色)直接印刷,颜色更饱和、统一(适合 LOGO、大面积色块)。
网点:印刷的基本单位,通过网点大小 / 密度表现颜色深浅(如 10% 网点为浅灰,100% 为实地)。
套印:多色印刷时,各色版图案精准对齐(如红色文字边缘与蓝色背景无缝衔接)。
套准:衡量套印精度的指标,套准误差过大会导致重影、模糊。
压印:油墨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纸张、塑料等)的过程。
飞墨:高速印刷时油墨飞溅,导致印刷品出现杂点。
糊版:油墨堆积在印版网点或文字边缘,导致图案模糊(多因油墨过稀、压力过大)。
实地:没有网点的实心色块(如纯红色背景)。
胶印 / 柔印 / 凹印 / 丝印:不同印刷工艺的统称(胶印适合精细图文,柔印适合包装薄膜,凹印适合大面积色块,丝印适合特殊材质)。
三、印后加工术语
模切:用刀模(金属刀片组成的图案)将纸张 / 纸板裁切为特定形状(如异形礼盒、开窗标签)。
压痕:用钢线在纸张上压出折线,方便折叠(如纸盒的翻盖、侧边)。
覆膜:在印刷品表面覆一层塑料薄膜(亮膜 / 哑膜),增加光泽、耐磨性或防水性(如食品包装袋、图书封面)。
烫金 / 烫银:通过高温将金属箔(金箔、银箔)压印在承印物上,形成金属质感图案(适合高端礼盒)。
UV 上光:在局部或整体印刷品表面涂覆 UV 油墨,经紫外线固化后形成高亮、耐磨的涂层(如化妆品盒文字突出部分)。
裱糊:将两张及以上材料粘合(如将印刷好的铜版纸裱在瓦楞纸板上,制作礼盒外壳)。
粘盒:用胶水将纸盒的 “粘口”(预留的粘合边)粘合成型(如快递盒、鞋盒)。
排废:模切后去除多余的边角料(如标签模切后去掉周围的废纸)。
击凸 / 击凹:通过模具在纸张表面压出凸起或凹陷的立体图案(无需油墨,靠材质变形实现质感)。
UV 局部烫金:先 UV 上光,再在 UV 层上烫金,增强金属图案的立体感(高端包装常用)。
四、材料与结构术语
承印物:被印刷的材料(如纸张、塑料膜、金属箔、无纺布等)。
克重(g/m²):纸张厚度的指标(如 157g 铜版纸、300g 白卡纸),克重越高,纸张越厚挺。
纸纹:纸张纤维的排列方向,影响折叠稳定性(顺纹折叠不易开裂,横纹易断)。
瓦楞纸:由瓦楞芯纸(波浪形)与箱板纸粘合而成,按楞型分 A 楞(厚,缓冲好)、B 楞(薄,平整)、C 楞(介于 A/B 之间)等,用于纸箱。
白卡纸:厚实、洁白、挺括的卡纸,适合制作手提袋、礼盒(如 250g、350g 白卡)。
铜版纸:表面涂有白色涂料,光滑细腻,适合彩色精细印刷(如化妆品盒、海报)。
牛皮纸:黄褐色、坚韧的纸张,分白牛皮、黄牛皮,适合环保包装(如食品纸袋、快递袋)。
天地盖:礼盒的一种结构,由 “天盖”(上盖)和 “地盒”(下盒)组成(如月饼盒、首饰盒)。
抽屉盒:类似抽屉的包装盒,盒身固定,内盒可抽拉(适合高端礼品)。
开窗:包装上预留透明区域(覆 PET 膜或开窗不印刷),用于展示内部产品(如玩具盒、糕点盒)。
五、质量与工艺问题术语
色差:印刷品颜色与标准样品的差异(多因油墨配比、压力、纸张批次不同导致)。
漏印:应印刷的区域未印上油墨(可能因印版磨损、油墨不足)。
刀线:印刷品上出现的不规则线条(多因印版有划痕、刀具磨损)。
起皱:承印物(如纸张、薄膜)在印刷 / 加工中出现褶皱(因张力不均、材料受潮)。
脱层:覆膜或裱糊的材料分层(胶水不足、压力不够)。
糊盒歪:纸盒粘合后形状歪斜(粘口对齐不准、胶水未干时受力)。
这些术语覆盖了印刷包装的核心流程,是行业沟通的基础,理解后可更清晰地对接设计、生产环节。
评论(0)